【IT168 评论】9月上旬,笔者报道一则关于超低价的名牌盒装DVD刻录盘消息,本以为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经销商特价促销且真实毫无虚假内容的行情报道,但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却令笔者感到有点心痛。如果笔者年级再大些;如果笔者再懒惰些;如果笔者没有了激情;甚至如果笔者给社会这座大染缸给染透了,或许今天笔者也就没有勇气下笔写下这篇文章。因为笔者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消费者,但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
当笔者知道那批DVD刻录盘的“结局”已经是上周的事情了,因为很便宜笔者也购买1盒十片,顺口也就向经销商询问起了这件事情,得到的结果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在这里笔者不愿意具体明说,只是可以告诉消费者的是这批货神秘消失了。而且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让人防不慎防。或许有人看到该篇文章后面的留言时,确信这并非是假冒而准备购买了,这时早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没货,不是“正常”卖完了。
或许会有很多人问,这批货上哪儿?市场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说得太明没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个人所购买的比例相当相当少。如果说按照每人购买20片的话,差不多足可以将购买的人把这家太平洋单位面积最大的店铺变成沙丁鱼罐头。接下去的话,大家闲来无聊时可以丰富一下想象力去猜想一番。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该篇文章的网友留言,不难看出大家对如此低价的刻录盘起初都抱有“必假无疑”的观点,随着2位网友的进一步证实才没了声音。这是为什么?是文章所介绍的还不够详细还是价格便宜得让人窒息,或者是这条消息给大家的“打击”太大了。
杂牌卖3.5块的DVD刻录盘比比皆是,比3.5块更便宜同样随处可见。为何大家偏偏就是不能接受文章所介绍的产品呢?价格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在笔者看来心态和观念的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先来谈谈心态问题:众所周知,名牌盒装DVD刻录盘的价格基本上都是两位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偶尔买几张还能接受,如果全部购买的话恐怕没有多少朋友能够接受。所以无论购买之前购买的是杂牌廉价散装盘还是名牌盒装,当看到3.5块这个阿拉伯数字后或许不管3721闭着眼睛就说是假货。没错,假货的可能性却是50%,但也别忘了真货的可能性也是50%。不能价格便宜而100%肯定是假货,所以心态的失衡可能被理解,但是观念的偏颇却是让人心寒的;观念,什么叫做观念?观念就是一个深度;一个长度;一个宽度的问题。厂商宣传产品是从产品本身的形象和品质出发;而经销商宣传产品则是从更加实际的利润出发,当二者联合起来后需要考虑就复杂多了。
小小的刻录盘并不是艺术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且良品合格率比较良好的话,大规模效益直接大幅削减成本。说得难听点,杂牌和名牌产品,如果在单位时间内产品及良品率是一致的话,其成本远不是个位数与二位数之间的差价。所以小厂只能以薄利多销来与大厂抗衡,如果大厂愿意的话,卖近似杂牌的价格也不是不可能。而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则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好,而是在乎你的产品能不能卖掉,其次再次能赚多少?如果大家是经销商的话,会不会去卖一个暴利却卖不出的商品呢?同时需要大家明确的一点是,大厂与小厂之间还有一个区别——可以不计成本的清仓(毕竟之前已经赚够了,堆在一起说不定还要承担存储成本)。所以综合起来卖3.5块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天方夜谭的是大家不能接受这样现实的观念罢了。厂商愿意超低价进给经销商,经销商愿意放弃暴利卖超低价,作为消费者的你管得着吗?
笔者在这里不想说行业规则或者其他经销商的短浅目光,准确地说应该是我们IT168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不但普通网友关注我们,而且更多的经销商也开始“与时俱进”关于同行之间的动态(在这点上,上海经销商之间的“无间道”非常精彩,有机会再和大家说)。当同行或者厂商知晓一个“地下契约”被公诸于众后,直接损害了自己或者间接伤害了所属的利益后,纷纷坐不住了。向厂商投诉、要求限价、阻断货源、联合攻击,甚至是直接“干掉”害群之马,为什么他们如此害怕这批“马”?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上帝——消费者最恨的就是JS,消费者评判JS的准则之一就是同一件产品你比别人卖得贵,而且是毫无道理的贵。有时候消费者的心态真的非常简单,举一个例子:如果所有的经销商都将利润控制在XX%,但是突然之间有一个出头鸟告诉大家原来这件商品只需YY元的话,直接后果就是人人都是JS。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些情况下是有一些经销商在利用价格扰乱市场,特别是有价无货的情况下。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消费者自己都能够辨认,因为这些商品不是没有现货就是限量中的限量,但是3.5块事件中一整箱一整箱的刻录盘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别人能够卖3.5块,且货源来路明正,那些看不下去的经销商你们为什么不能卖?是你们把利润看得太重,还是拿到的价格不够好?如果看中钱的话,不妨学学人家盖茨和李嘉诚,树立形象后还怕以后没钱赚?如果价格不够好,只能怪自己公关沟通没到位;厂商同样也是,你放如此低的价格给经销商就应该充分预计到最严重的后果,既然厂商都不“玩”了为何还要闭着眼睛的同时还露出一条缝偷偷瞄人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嘛!
总结:
其实纵观整件事情,受伤害的始终都是消费者。明明可以用杂牌的价格购买到盒装名牌产品,如今却只能饮恨于自己的怀疑。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经销商明明可以在不赔本的情况下让利于消费者,但是却受到厂商或者是代理的限制,赚了他们本不想赚的钱。到头来整个市场被弄得乌烟瘴气,大环境不好怎么提高整个市场的综合管理和应变能力?说得不客气些,这样的情况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有什么区别?面对最终市场都是一个价,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几乎等于零。大家都说上海的市场规范,其实上海的市场太规范了,就像一坛死水一样毫无生气。在如今提倡的消费者是上帝,在DIY市场看来是一句空话。价格一体制,经销商看到售后服务十个有八个头疼,还有一个能拖则拖,最后一个索性当傻子,反正卖场物业永远都是站在业主这边。
游戏规则注定了笔者能够再多说什么,看了多了也就麻木了。少许为消费者着想,本意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却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反倒质疑起来。你说这是媒体的悲哀还是消费者的悲哀?改革开放都那么多年了,建国都五十五周年了,为何整个市场依然如此封闭?受伤害的为何总是消费者?上帝还是消费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