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装机 频道

你的机箱热吗?细谈CAG、TAC散热标准

  【IT168 应用】说起38度标准,热衷DIY的朋友肯定不会陌生,这套由Intel制定的机箱散热标准为机箱内PC硬件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使用空间。不过,伴随38度概念越炒越热,另外两个名词CAG和TAC也逐渐“浮出水面”。那么到底什么是CAG和TAC,它们和38度标准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

CAG标准

  随着新一代处理器、芯片组以及显卡在运算速度上的不断提高,对应的发热量也在突飞猛进地增加。虽然厂家在散热风扇上做足了文章,各种有“特异功能”的风扇比比皆是。但无论风扇的散热能力有多强,这些硬件仍然是处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箱体之内,周围到处充斥着“热气”,任凭有十八般武艺,也是无法施展。

  因此,为了使整机运行在一个更为凉爽的工作环境中,Intel于2001年推出了CAG 1.0标准,这也是CAG概念首次露出台面。CAG的英文全称为Chassis Air Guide,意为“机箱空气引导设计规范”,是Intel对机箱内部散热的设计指南。简单而言,CAG的目的就是让机箱外部冷空气更直接进入机箱内部,甚至是直接对应发热芯片,从而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图1 CAG 1.0标准给CPU设计了独立风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CAG 1.0标准给发热“大户”CPU设计了一个独立风道:在处理器对应的侧板位置开设一个7cm导风孔,配备一套可伸缩的导风管和导风罩,罩在CPU散热器上方。CPU散热风扇通过导风管直接从侧板外面吸入冷空气给处理器进行散热,而热空气则通过机箱后板的8cm风扇(需加装)排出。

  时间推移至2003年,Intel推出了Prescott核心Pentium4处理器,超过100W的功耗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火炉”,原有的CAG 1.0标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ntel将CAG 1.0标准升级到了CAG 1.1。

图2 CAG 1.1标准在CAG 1.0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从散热原理上讲,CAG 1.1与CAG 1.0都是将机箱外冷空气直接引入机箱内。不同的是CAG 1.1将侧板原有的CPU散热孔由7cm扩大至9cm,同时还在显卡对应的侧板位置开设了散热孔。这样一来,CAG 1.1机箱不仅为高频处理器提供了更多的循环冷空气,还为显卡提供了有效的散热通道,一举两得。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