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AMD计划废弃PR值,启用新的命名规则的事情被炒的沸沸扬扬。可是时至今日,市场上依旧很难看到诸如BE-2350这种采用新名称的产品。笔者随机给几个销售CPU的柜台打电话,得到的回复五花八门。商家们的回答中最常见的是说没有这款处理器。还有人问你说的是INTEL CPU么?一些热心的商家则表示E2350没有,E2160你要么?虽然回答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BE 2350这种采用新命名规范的处理器在市场很难买到。INTEL酷睿系列的新的命名规则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AMD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时间太短
首先INTEL放弃主频的命名方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从P4 530开始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几年。到了酷睿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采用这种命名方式而不是叫主频。而反观AMD方面,新命名启用只有短短数月,所以普通消费者和商家不了解新命名规则的事情也是情理之中。
二、新面孔新名字VS老面孔新名字
INTEL是对一些新产品采用了新的命名规则,比如从478 P4到775 P4,又比如移动CPU系列。而AMD方面只是将现有产品变换了命名规则。消费者把P4 530当作一种新产品来看待,而说起AMD BE-2350则更容易让人想到过去的4000+。一个新面孔配上一个新名字绝对比一个老面孔配上新名字更容易让人记住。
|
三、态度不够坚决
相比INTEL的变更命名规范的坚决,AMD则显得不够彻底。INTEL是对一条新的产品线全部启用新的命名方式,而AMD方面则出现了同一个CPU两种名字的局面。从CPU的封装日期上看,市场上很多CPU都是在AMD变更新命名规范之后制造出来的。由此可见,AMD对于新命名规范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尝试。
关于AMD CPU变更命名规范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留下自己的看法。支持AMD变更命名规范请在评论中输入BE 2350,认为应该继续使用现有名称的玩家请输入4000+。
四、时机不对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消费者对新名称不知晓、不关心。这就给商家销售这种新命名规范的处理器造成了一定得困难。每卖一个CPU,商家就要和买家介绍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叫BE-2350而不叫4000+。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恐惧感以及对商家的不信任感增加了销售难度。由此导致商家不愿意进货,最终影响了AMD处理器的销量。AMD时下低价销售CPU以谋求扩大市场分额,而新命的命规范在短期内势必会影响AMD CPU的推广。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新名字接受起来需要时间。当然从长久的眼光来看更名对AMD的好处自然更大一些(后文会对AMD更名的好处进行分析)在这个关键时期内AMD如何权衡长期以及短期利益?
五、来自品牌机厂商的阻力
品牌机厂商对于新名称的CPU同样持抵触情绪。因为原有机型的广告宣传已经打出,现在更换名称原有的广告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此外,AMD方面似乎对于变更命名规范后并没有用大量的广告进行宣传。
推广新命名规范难产但不应该是流产
综合前几条来看,AMD方面的暧昧态度是导致新命名规范难产的主要原因。毕竟作为制造商AMD对于变更命名规范还是有决定权的。如果AMD下大气力进行广告投入,并彻底的全线更换新名称也可以像INTEL一样短期内完成更名。但是涉及到利益以及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是AMD不得不慎重考虑。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AMD更名是不可避免的,虽然AMD至今也不承认其命名是针对INTEL产品,但是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的端倪。在K8时代AMD处理器性能优势明显,没有必要做INTEL的追随者。如果这种优势下去,AMD继续使用PR值也没有关系。但是在INTEL酷睿产品强势的今天,继续使用混乱且没有针对意义的PR值就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了。
PR值的混乱
昔日频率=性能的概念深入人心。AMD由于无法跟上INTEL的频率游戏而采用了PR值的曲线救国方式,居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INTEL放弃以频率为命名标准的方式以后,PR值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缺少了和INTEL CPU的针对性让PR值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区分CPU型号,这是AMD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能在名称上压倒INTEL也是一件值得AMD暗爽的事情。同时PR值的混乱也暴露出来。首先速龙、闪龙同PR值的问题让消费者难以简单快速的衡量速龙与闪龙的性能差异。其次如果只看PR值单核心与双核心之间难以区分,更出现了X2 3800+玩游戏没有3800+快的情况。同时还有不同缓存对PR值的影响问题。简单的说,发展到了今日的PR值的已经不足以区分AMD的各种产品。混乱的PR值的不科学性已经影响到了AMD产品的销售。既然PR值已不能再命名上压倒INTEL更无法胜任区分型号与性能的任务,那么AMD变更产品命名规范也就在所难免。
等待时机
从AMD缓慢的推广新命名规范的速度来看,AMD也在等待时机。和INTEL一样,在一款全新的产品里面启用新的命名规范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或许K10就是这个契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