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装机 频道

开学装机很难选 买笔记本还是台式机?

  【IT168 导购】当前的IT领域,买电脑已经不再是什么奢侈的活动,不但与电脑相关的配件以及周边产品价格都相比之前有了大幅的下调,更重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里面,最大的一个方向,也是最能引出很多消费者讨论的话题,那就是究竟现在买电脑,买台式机还是买笔记本。讨论这样的一个话题,对于需求、应用、价格定位跨度相对广的年轻一族,更有实际意义。

  两者分庭抗礼,选笔记本或台式机没有绝对的对错

  究竟选择笔记本和选择台式机是不是两个根本的对立面呢?它们的共存在当今的IT产品领域中,事实上是没有必然的冲突的。不同类型的玩家,只是应用自己的需求作出不同的取舍,所以就会在笔记本和台式机之间作出适合自己的抉择。所以说,选笔记本或台式机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就在于大家有没有选择到适合的,然而这也是IT消费范畴里面,DIY理念的关键所在。

  虽然说笔记本和台式机并不是两个根本的对立面,但是随着它们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在日益减少,在越来越多买家的消费心理里面,它们已经越来越像一对竞争对手,尤其是需求广泛的年轻一族(学生用户),在不同的定位需求面前,在台式机、品牌机各自的优缺点面前,他们需要权衡、需要考量的元素可能会更多,更加综合,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之下,他们的选择可能会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买台式机还是买笔记本,虽然这已经有点老生常谈,但是在新的技术应用形势以及新的市场格局下,这样的讨论,这样的一种剖析,还是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就趁国庆装机旺季的时候,特意将这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拿出来讨论。无论你是笔记本用户拥护者,还是台式机用户的Fans,不妨加入这个话题讨论当中,说出你的意见来驳斥别人!

 

  3000元级别,入门级笔记本更加实在

  很多玩家在作出选择面前,最首先的还是会从价格定位入手,根据自己的资金,“看菜吃饭”。在学生用户中,人群最为广泛的应该是那些资金预算并不十分充裕的买家,他们在购置电脑方面的预算往往就是3000元左右。

  在过去,这样的预算绝对是只有组建一个整合台式机平台的“份”,而如今,随着笔记本电脑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部分国内知名品牌厂商也都纷纷打出了普及笔记本的口号,其实质的内涵,就是竞相推出一些廉价的笔记本,以迎合一些对性能等各方面要求不高的用户的需要。

  我们不妨从价格上去考量,要购置一套3000元左右的台式机电脑,如果连上主流中低端的19寸宽屏显示器,其预算充其量就只能组建一个中低端双核平台(如双核奔腾或者双核X2平台),再用上G31、AMD 780G、MCP78S等整合芯片组,以尽可能地为平台提供更多来自不同方向的多媒体特性要求,但这样的平台性能发挥、扩展等方面始终会被限制,并不能充分展现出DIY的完整优势。

  而相反,3000元的入门级笔记本,虽然更多地能够只能采用单核赛扬或者单核AMD 64位处理器作为平台基础,独显也不可能大方地“现身”,因此这样的笔记本产品也就是入门级的档次。但是从应用的层面上考虑,这样的一些笔记本已经足够应付当前一般的应用要求(大型游戏除外),同比之下,入门级笔记本的优势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归根结底,也让消费者感到选择入门级笔记本会更加的实在。

 

  4000-5000元级别,普及型台式机商务、游戏、高清样样皆能

  当我们把预算提升到4000-5000元左右的级别,也就是我们将会有更加充裕的预算空间,去购置自己心仪的配件产品。这所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会体现在台式机身上。毕竟4000-5000元不但可以让买家拥有一个带独立显卡的平台,而且更多DIY的特性也能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配件产品来实现。

  比如说注重平台商务办公特性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品质、售后有着较高保障的名厂配件,以尽可能地减轻用户日后维护的负担;注重平台游戏性能或者高清显示效果的,也可以在显卡以及显示器的配备上“多做文章”……由于预算的提升,很多选择也变得更加的灵活,买家们基本上可以依据自己配置平台的侧重点,达到主流应用需求的目的。

  而相比之下,4000-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尽管如今越卖越热,但依然难以掩盖一个事实,如此定位的笔记本电脑,充其量也只是配备入门级双核处理器,搭载独立显卡的机型少之又少(很典型的就是INTEL T23X0+GM965芯片组+GMA3100显示芯片的搭配)。因此它们所达到的性能水平,跟3000元级别的台式机基本是持平的,它们也同样无法胜任大型游戏等更多复杂应用的需求。

  因此在应用的层面上考虑,虽然它们比3000元级别的笔记本机型在配置上确实有了一定的提升,甚至是出现了从单核升级到双核这样的一种表面看来质的飞跃,但在根本上,它们还同样是满足一般主流应用需求的机型,再者就是在部分细节上比起低价机型做得更加完善一点,要奢望它们去胜任更多复杂的应用,肯定是力不从心的。而且这些很可能是简化版的双核便携平台,也难以代表未来笔记本平台的发展方向。

 

  6000元-7000元级别台式机,专业DIY玩家的摇篮

  很多人都会认为,花5000元去购置一台台式机,已经算是一个非常折中的做法。那究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多花一定的投入,究竟有没有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懂得挖掘DIY深度的玩家,他们往往不甘于自己手上的平台仅仅配得上是主流均衡型这样的一个称号,他们需要让自己的平台能够实现更多,能够拥有更多空间去进行DIY改造,去进行性能上的挖掘,去体验DIY的真正乐趣。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好像有点玄,下面笔者会将之详细道来。

  我们不妨先举一个实际产品的例子,当前市场上,699元到千元附近的P45主板比比皆是,它们共存于市场上,而且均被视作未来主流热门产品的候选者。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们究竟在实际应用上有什么差别呢?有时候,在供电部分用料增强了,又或者改用一些更加豪华的散热系统,尽可能地完善主板的扩展配置,为主板追加更丰富的DIY附加功能,等等等等,势必会给产品的成本造成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往往正是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那些资深的DIY玩家,在进行DIY改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的得心应手,这些虽然并不算是一些十分硬性的指标优化,但却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提升。在台式机应用范畴下,很多应用品质的提升,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的区别表现出来的。所以说这样预算定位下的台式机,确实可以让很多准发烧级的DIY玩家真正地过把瘾。

  笔记本电脑也真正跨入了主流档次的范畴,像45nm Penyrn架构等新颖的字眼,又或者独立显卡等元素,也能够出现在该类产品之中。但归根结底,这样的一些笔记本,虽然性能上相比四无千元的产品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它们还是会和同价位下的台式机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处理器性能、显示性能等方面,所以说如此价位下的台式机也许已是非常强大,但相近价钱的笔记本,还远未到这样的层次。

 

  万元级玩家,选择笔记本同样拥有更多个性化卖点

  用万元购置一台电脑,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对于大多数年轻一族尤其是学生用户而言,已经算是相对奢侈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上就不存在这样的需求。那究竟万元预算的基础上,什么样的选择才会更好呢?

  如果说花万元以上的预算去购置一个台式机,那完全可以达到一个骨灰级的配备,我们确实需要考虑,是不是每位玩家都能够将这样的平台每一方面的潜能都予以发挥呢?这样的问题确实值得思量。毕竟用如此高价堆砌起这样一个平台,势必涉及到部分主流产品范畴下的高端配件,它们也有可能还属于市场上的一些价格虚高的不成熟产品,片面追求高价、高性能、高品质,究竟配件之间的搭配是否均衡、应用是否实在,这或许需要一些有着丰富DIY资历的玩家才能够驾奴得了。

 

  而在笔记本方面,万元预算完全可以买到一款足以满足大多数主流应用需求的产品,它在很多细节上往往要比六千到八千定位下的产品要做得出色得多。比如在模具工艺上或者扩展接口、多媒体特性等方面,预算的提高可以让用户所期望的更多个性化卖点得到切实的展现,好比某些玩家需要在笔记本外观或者某些附加功能有着特别突出的体现,虽然这种出发点未免有点花哨,但确实是一种实际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有到达这种定位档次的笔记本才能实现。

 

  台式机优点:升级扩展能力非笔记本所能比

  文章前面的几大阐述要点,都是基于消费定位而展开的,而这样的一种宏观角度的剖析,往往并不能面面俱到地为每一位消费者在不同需求状况下的选择可行性作出指引。而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台式机和笔记本分别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摆出来,这样反而会更加直观。因此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也正是来到了两者优缺点正面PK的时间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台式机的第一大优点——升级扩展能力。众所周知,无论是品牌机还是DIY兼容机,用户都可以为自己的平台追加一些存储配件、多媒体配件的扩展,甚至在很多主流平台上,一般的用户是无法将其全部的扩展能力都应用上,而且,它们还拥有一定的升级空间,日后当用户感到平台性能难以满足要求的时候,也可以寻找到相应平台架构的高性能配件,予以替换以实现平台寿命的延续。增加内存容量、更换硬盘、更换显卡、更换CPU、针对自身的需求扩展多媒体功能等等的操作,对于有一定动手能力的玩家来说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台式机扩展升级还不仅仅如此,目前的完整型主板产品大多提供了足够数目的USB 2.0接口、IEEE1394a接口、E-SATA接口、光纤同轴接口等等,甚至部分厂商还配备了多媒体子卡,以平台的多媒体特性进一步完善。当基础的扩展功能难以满足要求的时候,通过外接接口,可以非常灵活地实现玩家所想要的多媒体扩展功能,这是台式机远远优胜于笔记本产品的一大方面。

 

  7、台式机优点2:液晶显示效果更让人满意

  台式机第二大优点,同样是笔记本所无法媲美的,那就是液晶屏的显示效果。一直以来,笔记本所配备的液晶屏幕亮度、对比度相对较低,显示效果的细腻程度有所欠缺,正是该类产品的通病(甚至老一点的笔记本液晶屏幕还会出现明显拖影的现象),直到现在笔记本技术已经高度成熟的阶段,这样的“死症”依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这就造成笔记本液晶屏幕在面对大型游戏、高清影片回放等高标准应用环境下,容易出现显示效果强差人意的情况。

  然而对比起台式机的液晶显示器,目前即便是低卖1200-1500元的入门级19寸、20寸宽屏液晶,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厂商产品纷纷在保持价格稳定甚至逐步下调的前提下,也进一步提升了其产品的参数标准,并通过厂商自身研发的一系列显示增强技术,以提升产品的综合显示效果。而更多主流的22寸液晶甚至是大尺寸屏幕液晶产品,它们在应对更高标准的显示输出需求时,其表现可谓是更加优异,所以说,在笔记本液晶屏幕相对停滞不前,而主流液晶产品技术不断革新的格局下,它们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以及给消费者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也会日益拉大。毕竟,要让笔记本电脑厂商们把技术研发的重点完全放在液晶屏幕显示效果的增强方面,目前来看尚需时日。

  8、台式机优点3:更能贴近主流高清应用方向

  目前台式机尤其是DIY兼容机,在显示芯片等技术特性的鼎力支持之下,已经摆出了一个相对鲜明的姿态:高清是未来一个非常值得主流玩家看重的应用方向。像显卡范畴下,从ATI RV6XX系列芯片组产品开始,它们所强调的UVD高清解码引擎,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一种应用出发点。,而如今新一批的N卡也加入了第三代的PureVideo HD高清解码技术,由此可见,这样一种技术特性的强调,不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市场推广以及实际应用的一大卖点。从目前很多显卡以及整合主板产品中所提供的高清全接口配备这一细节,我们也能看出,无论是芯片厂商、成品厂商、市场还是用户,他们对这一应用趋势是多么的重视。

  当然,在实际应用的范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软件、游戏等,都会对高清特性予以了一定的优化,以迎合硬件特性的要求。在这些方面,台式机范畴下的产品可谓是紧跟形势,没有半点松懈。当然,我们并不能说笔记本方面没有作出任何的努力,如当前很多五六千元的独显笔记本产品,有不少都配上了HDMI接口,响应也还算是“积极”。但这种“积极”仅仅存在于表面上,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应该关注其所配备的显示芯片,所能发挥的功用。

  目前主流笔记本电脑所配备的独立显卡大多为8400GS、2400Pro的级别,中高档的产品有可能会用到8600GT的级别,当然它们也不会像DIY配件的范畴那样,都可以配上高频的DDR3显存。

 

  9、台式机缺点1:便携能力始终是死结

  对着台式机谈便携,简直就是瞎掰,这一方面一直都是台式机的死结。哪怕有些台式机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尽可能地偏向于轻、薄,强调“瘦身”效果,但尽管如此,台式机还是远远无法达到笔记本的那个便携程度,假如我们上升到相对的高度,那也许会我们就能认识到,在便携这一层面上,台式机和笔记本甚至好像就是两类完全无关的东西,根本没有交集。

  正是它们两者没有交集,使得很多关于便携性的比较都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某些应用场合之下,台式机根本无法代替笔记本的角色,也就是说,台式机哪怕综合性能更加强大,但是在相应的场合里面,根本无用武之地,这确实需要我们引起一种思考。虽然说在本文里面,我们将笔记本和台式机看作是一对直接的竞争对手,但正是台式机在便携能力上的这一死结,确确实实造成了台式机发展方向上的限制,而这正是笔记本将其取而代之的关键原因。

  所以对于更多买家而言,最关键还是清楚自己的需要,究竟便携能力在自己的心里面,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呢?这是我们作出取舍的根本。

  10、台式机缺点2:配件兼容问题需要长期考虑

  台式机或多或少有着更为突出的DIY卖点,而且在它们在扩展能力方面的表现更让人满意,这样的卖点优势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些卖点背后,我们同样需要考虑由此所带来的一些弊端。DIY特性其实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笔记本电脑无需作出过多考虑的配件兼容问题,在台式机身上需要作出长期的考虑,从新装配一个平台开始,配件兼容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系统平台在日常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表现,如果在这一方面做好了把关,用户的使用过程自然会少了很多让人烦恼的元素。

  同样地,在用户考虑将来台式机升级扩展问题的时候,配件兼容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元素,如果新加入的配件与原有平台的配件难以“和谐”共处,那么还用谈什么升级过后所会享受到的快感呢?因此,这样的一种情况会很让那些DIY经验尚浅的玩家感到揪心,毕竟兼容问题大多数是一些软性故障,没有足够明显或者有规律性的故障特征反映出来,自然也就增大了用户判断的难度。因此对于台式机的升级过程,从更加中肯的的角度上去看,它也并非一件完全意义上的赏心乐事。

 

  11、笔记本优点1:便携、无线上网是应用主流

  前面在介绍台式机缺点的时候,笔者已经重点体积过其便携能力的严重欠缺,而这正是笔记本的传统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商务办公等特殊应用群体来说,这种优势尤为明显。然而除此以外,我们还不能忽略了笔记本另外的一大卖点——无线上网功能。虽然当前无线上网运营商在技术支持等方面所做得远不如有线运营商那么成熟,但在整体趋向上,多路无线上网运营商必然会在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走向百家争鸣的道路,在无线上网的应用方面,给予了使用者更为满意的条件支持。

  其次,无线上网的“随时随地”性相对于定点的家用或者商用网络,应用优势实在明显。因为在我们日后的生活里面,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必然是越来越高,信息互联、资源获取会更多地依靠网络去实现。显而易见地,很多商务用户,就是这种优势体现的先行者,它们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的确获得了很多的便利甚至是提升了自身工作的经济效益。而当日后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无线上网就不再是当前被部分用户看成的可有可无的消费活动。

  至于在笔记本身上,无线上网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该功能本身,我们同时需要考虑到笔记本在便携方面的优越性,毕竟便携和无线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笔记本都可以轻松达致。而相比之下,台式机即便是实现了无线上网,但便携能力不强,一切也只是空话。

 

  12、笔记本优点2:低能耗、低噪音、低发热量

  从根本上说,笔记本的架构和台式机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在整合程度上要明显地高很多,包括像平台中的很多扩展功能以及独立显卡的芯片等,都会直接整合起来。这其实也就造就了笔记本低能耗、低噪音的卖点。不用区分出太多细分的部件,不单止不需要为其兼容性过多地去烦恼,而笔记本平台所更多采用的微架构配件,更加注重节能特性的突出,所以它们能耗和发热量比起台式机平台所用的同类产品相对要低得多,当然它们对散热效果的要求也会相对低一些。

  所以在噪音和发热量控制上,考虑到笔记本在两方面的表现会对用户的使用感受带来直接冲击,没有解决好甚至会给用户直接带来厌恶感。而笔记本内部架构更多地采用热管散热系统以及静音风扇,虽然其成本相对较高,但散热效果和噪音控制会好得多。毕竟台式机那个开放式的平台架构,要长期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和发热量控制水平,还真的需要一定的维护时间和成本。

  笔者就接触过这么一些用户,他们嫌弃自家台式机噪音太大,发热量也太高,用起来相当不舒适,所以待到台式机需要升级的时候,用户也没过多地把心思投放到升级上,而是直接考虑用笔记本取而代之,以免却更多麻烦,而家里的台式机也只能退居“二奶机”的角色。虽然这样的做法看似有点奢侈和片面,但也充分证明的笔记本在应用舒适程度方面,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卖点。

 

  13、笔记本优点3:独显曝光频率增多,与主流台式机配置差距日益接近,门槛日渐降低

  客观地说,台式机性能、应用档次在不断提升,其实同样地,笔记本各方面的主要配件也在不断地升级。好比在主流笔记本产品领域上,配置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最突出的一种表现是,中低价笔记本中,独立显卡曝光频率逐渐增多。独显的加入,让平台的显示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让主流笔记本在应用面大为拓宽,也获得了部分游戏玩家的青睐。除了这些相对直接的表现以外,笔记本处理器平台架构从昔日的65nm升级到45nm Penyrn架构(INTEL方面),除了性能提升幅度显著以外,在发热量以及功耗控制方面也更加出色,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进步。

  事实上,笔记本的平台架构也在进步,哪怕在搭配的灵活程度上依然有所欠缺,但是还是它们一直努力地在在拉近与主流台式机配置的差距。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各大笔记本厂商也能够用更加成熟的策略和理念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说,主流笔记本的价格门槛在逐渐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平民级消费者也能用合理的价格去“亲历”笔记本电脑各方面优势所带来的快感。与主流台式机配置差距的拉近,也有利于它们进一步放大它们在自身的优势,在价格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一直在笔记本和台式机两者之间徘徊的消费者。

 

  14、笔记本缺点1:综合性能依然较弱,DIY特性难以被挖掘

  笔者在前面一个观点说到,笔记本电脑的总体性能档次在不断提升,和主流台式机配置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短。不过对于一些较为注重电脑平台各方面性能的懂行玩家而言,笔记本至今依旧还是需要背上综合性能依然较弱的“名号”。原因其实很简单,举一些例子,虽然说现在中低端笔记本也有不少配置了独立显卡,但这些独立显卡大多数是移动版8400GS、9300GS、2400Pro、HD3470等产品,相应档次的产品如果放在台式机领域上,相信就是一些不值一提的鸡肋独显,所以虽然笔记本配备独显或者非独显本身就有一个质的差别,但是如果是以上述体到显卡来看,笔记本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除此以外,好比笔者在文章前面部分所提到的显示效果方面,笔记本也远远难以和台式机范畴的显示器相提并论。而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笔记本平台配置了相对强悍的中高端处理器,但是它们的性能挖掘潜力还非常初级。由于对平台稳定性和兼容性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笔记本中的CPU、主板、显卡等基本没有对超频改造等操作作出过多的考虑和侧重,包括台式机常见的一些DIY附加功能(包括平台监控、超频辅助、故障诊断等),如果出现在笔记本平台身上,也很可能会被视作“怪物”。这样资深的DIY玩家纵使有再强的本领,也很难有用武之地,所以说,笔记本平台综合性能较弱,DIY特性难以被挖掘,这对于某些用户而言,往往就会被视为一种劣势。

 

  14、笔记本缺点1:综合性能依然较弱,DIY特性难以被挖掘

  笔者在前面一个观点说到,笔记本电脑的总体性能档次在不断提升,和主流台式机配置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短。不过对于一些较为注重电脑平台各方面性能的懂行玩家而言,笔记本至今依旧还是需要背上综合性能依然较弱的“名号”。原因其实很简单,举一些例子,虽然说现在中低端笔记本也有不少配置了独立显卡,但这些独立显卡大多数是移动版8400GS、9300GS、2400Pro、HD3470等产品,相应档次的产品如果放在台式机领域上,相信就是一些不值一提的鸡肋独显,所以虽然笔记本配备独显或者非独显本身就有一个质的差别,但是如果是以上述体到显卡来看,笔记本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除此以外,好比笔者在文章前面部分所提到的显示效果方面,笔记本也远远难以和台式机范畴的显示器相提并论。而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笔记本平台配置了相对强悍的中高端处理器,但是它们的性能挖掘潜力还非常初级。由于对平台稳定性和兼容性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笔记本中的CPU、主板、显卡等基本没有对超频改造等操作作出过多的考虑和侧重,包括台式机常见的一些DIY附加功能(包括平台监控、超频辅助、故障诊断等),如果出现在笔记本平台身上,也很可能会被视作“怪物”。这样资深的DIY玩家纵使有再强的本领,也很难有用武之地,所以说,笔记本平台综合性能较弱,DIY特性难以被挖掘,这对于某些用户而言,往往就会被视为一种劣势。

 

  15、笔记本缺点2:平台更新速度较慢,扩展能力受到限制

  最后我们来看看笔记本与台式机PK的最后一个问题。笔记本平台虽然早已出现了45nm核心平台架构,可是目前主流热销的笔记本产品中,平台档次的跨度还相当大。以低端系统平台为例,三千元附近的笔记本产品还大量充斥着单核平台架构,同样档次的产品,也基本被台式机范畴所淘汰;而同样地,在台式机平台早已大行其道、大有往主流消费范畴普及的多核CPU等产品,在笔记本产品范畴还充其量只能算是奢侈品……众多对比表明,单单从技术的层面考虑,这样的一种平台架构覆盖面和更新速度,已经比台式机平台要略逊一筹。

英特尔 酷睿2至尊移动处理器:
Core 2 Extreme QX9300 2.53 GHz 12M 1066MHz 45nm 45W Penryn      
Core 2 Extreme X9100 3.06 GHz 6M 1066MHz 45nm 44W Penryn      
英特尔 酷睿2双核移动处理器:
Core 2 Duo T9600 2.80 GHz 6M 1066MHz 45nm 35W Penryn      
Core 2 Duo T9400 2.53 GHz 6M 1066MHz 45nm 35W Penryn      
Core 2 Duo P9500 2.53 GHz 6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Core 2 Duo P8600 2.40 GHz 3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Core 2 Duo P8400 2.26 GHz 3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Core 2 Duo P7350 2.00 GHz 3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Montevina平台
英特尔酷睿2双核移动处理器:
Core 2 Duo SP9400 2.40 GHz 6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Core 2 Duo SP9300 2.26 GHz 6M 1066MHz 45nm 25W Penryn      
英特尔酷睿2双核低电压、超低电压移动处理器
Core 2 Duo SL9400 1.86 GHz 6M 1066MHz 45nm 17W Penryn      
Core 2 Duo SL9300 1.60 GHz 6M 1066MHz 45nm 17W Penryn      
Core 2 Duo SU9400 1.40 GHz 3M 800MHz 45nm 10W Penryn      
Core 2 Duo SU9300 1.20 GHz 3M 800MHz 45nm 10W Penryn      
Core 2 Duo SU3300 1.20 GHz 3M 800MHz 45nm 5W Penryn      
英特尔赛扬移动处理器:
Celeron M 585 2.16 GHz 1M 667MHz 65nm 25W Merom  
Celeron M 575 2.00 GHz 1M 667MHz 65nm 25W Merom  
英特尔赛扬超低电压版移动处理器:
Celeron M 723 1.20 GHz 1M 800MHz 65nm 10W Merom  

  至于笔记本扩展能力方面,首先受架构所限,笔记本升级最基本的操作大致就是增加内存容量、更换硬盘。其他方面,用户大多只能通过USB、火线接口等外接外置设备实现,要更换CPU、更换显卡,没有专业的笔记本维护知识,根本就是空话,所以即便笔记本平台的升级扩展,普通的用户很难较为完整的完成。更何况,笔记本用内存、硬盘这些相对基本的硬件产品,其市场也不算十分规范,产品进货出货、流通、返修的渠道成熟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那些对DIY市场并不了解的用户而言,这些基础的升级操作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烦恼,这些限制往往会让部分玩家感到非常懊恼。

 

  16、另类折中选择:足够预算条件下两者同时购置,履行不同分工。

  是台式机好还是笔记本好,如果说光光从现在的态势看来,也真的不能一概而论,在选择上因人而异是最客观的选择标准。因此一直讨论下来,根据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我们也没有为这么一个问题而盖棺定论。不过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是觉得应该有一个取向,让消费者们懂得在当前笔记本和品牌机各方面直接“PK”的局面下,怎么样才是一个相对折中的选择。

  对于很多资金充裕的买家而言,其实在这里面相当部分的应用人群里面,他们更希望是笔记本和台式机两者兼而有之,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应用需求条件下,去履行不同的分工。虽然在一般的消费理念中,这样的消费方式也许会相对奢侈,但是我们如果从更长远的应用目光看来,毕竟未来商务移动的IT应用场合将会日益普及,对于年轻一族来说,他们必然会接触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一种应用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台式机在家庭场合中的地位相对难以撼动,不过在工作场合上的需求,笔记本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功用。

  而从价格的方面上去考虑,对于一般的用户而言,4000元左右的台式机已经接近主流应用级别,只要用户的要求不算苛刻,这样的整机平台已经完全够用,而6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同样能够应付普通商务和日常工作的需要。这种“4+6”的组合,已经成为了不少年轻买家的标准配置。当然,如果对应的用户有着一些特殊的需要,其实也可以任意地将笔记本和台式机投入比例作出调整,以有针对性地把某些应用特性突出,满足不时之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