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装机 频道

英特尔锐炫Pro B50评测:性价比是NVIDIA A1000的好多好多倍!

早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上,英特尔锐炫显卡就已经对外公布了自己全新的专业工作站显卡,英特尔锐炫Pro B50和B60显卡,其中B50是针对入门级工作站打造的高性价比专业显卡,旨在应对现阶段与日俱增的AI和内容创作需求,并且不论是算力还是价格,都实现超大幅的领先,是目前入门级专业工作站GPU的一大杀器。

从规格和定位来看,英特尔Arc Pro B50是上代A50的升级版本,采用了全新的Xe2架构,在性能方面,相对上代提升3.1倍,性能提升巨大,并且70W的功耗,无需外接供电则能实现稳定运行,直接对位的英伟达的A1000显卡。

并且根据官方的性能预测,这款显卡的性能对于A1000能够实现2倍的性能领先,简直太香了,这款显卡预计在9月份正式由英特尔和各家合作伙伴进行推出,与大家见面。

而B60这款显卡则是规格更强,采用了24GB的大显存,支持8卡互联,可以实现192GB的显存,能够本地运行70B参数的大模型,将在不久之后和大家见面,并且由合作伙伴直接发布,英特尔不提供公版型号。

这次作为排面媒体,这次提前拿到了公版的英特尔Arc Pro B50显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测试和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款显卡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

外观部分:

这类专业卡通常都是“工包”的设计,包装并不是非常豪华,打开包装之后,英特尔Arc Pro B50显卡的外观非常小巧,做工也是非常精湛,显卡的正面只有一枚蓝色的涡轮风扇,并且风扇周围使用了环形蓝色装饰,科技感十足,辨识度非常高。

显卡的顶部是英特尔的 Arc Pro系列显卡的标识,并且整个显卡的外壳采用了磨砂黑色涂层覆盖,做工和质感方面,表现非常不错。

并且显卡的尾部是“B50”的型号标识。

另外英特尔Arc Pro B50的背板则是采用了蓝色的金属背板,并且还有英特尔的品牌型号等信息,尾部的话则是还有镂空的部位,可以更进一步提升显卡的散热表现。

整块显卡是没有设计外接供电的,通过PCIe进行供电,整卡的功耗为70W,所以用板载供电没有压力。

整块显卡采用了半高的设计,能够兼容小机箱,并且在包装内,英特尔还贴心地准备可替换的显卡挡板,能够让半高显卡变成全高显卡,兼容更多的机箱和工作站。

接口方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显卡提供了4个MiniDP接口,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

另外我们对比一下英伟达的A1000显卡,在外观上,A1000就显得非常简陋,大面积的PCB板裸露在外面,并且也没有背板。

整体的做工上,英特尔Arc Pro B50即便同为入门级专业卡,在外观和做工上,属于断档级领先,不得不说,在公版的设计和做工上,英特尔极为用心。

下面我们来进行性能测试

测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次的测试平台部分:

测试方面我们选择的测试平台如上,并且为了方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两款入门级专业卡的性能表现,我们同时还测试了英伟达的A1000显卡。

从实际的参数来看的话,两款显卡的规格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英特尔Arc Pro B50采用了代号为BMG-G21的核心,采用了5nm的制程,这点都领先NVIDIA A1000,并且在接口方面,英特尔使用了现阶段更新的PCIe5.0x8接口,并且显存为GDDR6的16G显存,显存带宽为224GB/s,对比NVIDIA A1000的8GB显存和192GB/s带宽,在配置方面,英特尔Arc Pro B50明显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性能测试:

Blender Benchmark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作为广受用户好评和使用的Blender,这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建模和渲染工具,经过我们实际的性能测试可以看到。英特尔Arc Pro B50的综合平均领先幅度达到了22.29%,这样的性能领先非常明显。让内容创作者在应对各种类型的建模和渲染的时候,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后续,我们来点中负载的扩图和加载速度场景,我们使用索尼A7R5拍摄的RAW文件进行打开,并且使用秒表记录时间,这里是人为记录,所以误差在1秒中左右,后续我们对图片进行20w*13.3W像素的扩图,并且记录时间。

通过上面的成绩可以看到,在速度方面,英特尔Arc Pro B50的综合表现非常出色,平均用时要比A1000领先85.36%。

综合来看的话,这样的性能领先幅度,非常明显,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英特尔Arc Pro B50的拥有非常领先的优势。

UL Procyon视频编辑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后续我们测试了UL Procyon的测试项目,从上面的测试结果来看,英特尔Arc Pro B50的综合得分为23468,领先英伟达A1000的20508幅度达到14.4%,性能领先幅度明显。

PugetBench PR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另外一项转为内容创作者打造的Benchmark中,Puget Bench的测试中,可以看到,B50的最终得分为9227,而A1000的综合得分为6644,

后续我们使用PR进行实际的转码导出,使用4段索尼A7M4拍摄的素材使用PR进行编辑之后,导出为H.264的编码格式,并且所有的素材和设置均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在实际使用中的效率方面,英特尔Arc Pro B50的时间会缩短8.99%,如果进行稍微复杂的图像处理的时候,英特尔显卡可以节省内容创作者更多的时间。

达芬奇转码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后续我们使用达芬奇20.1.1进行视频转码的测试,可以看到,同样的素材,英特尔Arc Pro B50的时间为59秒,而A1000所用的时间为82秒,这个差距同样较为明显,B50能够节省38.98%的时间。

D5渲染性能测试:

对于非常多建筑或者室内设计的用户来讲,D5作为一款非常好用的建模渲染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各类创意落地,并且这款软件对于GPU的性能要求同样较高,我们选择同样的场景进行视频和贴图的渲染,最终成绩如下。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通过上面的渲染时间来看,D5的测试中,英特尔B50所用的时间不到A1000的一半,这样的性能跨度,非常难得。

AI&大模型性能测试:

GeekBench AI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另外在GeekBench AI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单精度、半精度算力,还是向量计算,英特尔Arc Pro B50的综合成绩都大幅度领先A1000,其中Quantized向量计算的性能更是对手分数的8倍,平均的领先幅度也超过300%,在AI算力方面,英特尔Arc Pro B50的核心架构和大显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大模型语言测试项目上,可以看到UL的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测试中,英特尔Arc Pro B50的综合成绩均大幅领先竞争对手A1000,其中的LLAMA 2的测试中更是领先了竞争对手14倍,综合性能领先超过475%,这样的AI大语言模型的性能表现,让我们的使用英特尔Arc Pro B50能够在本地轻松部署大模型。

后续我们使用8B数据量的DeepSeek R1进行测试,我们选择了2个场景进行测试,分别是“北京三日游攻略”和“成都7日旅游攻略和路线”两个问答进行测试,最终得到下面的测试结果。

“北京三日游攻略”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从上面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英特尔Arc Pro B50的平均性能为32.52Token/s,而A1000仅为7.70 Token/s,性能差了4倍。

“成都7日旅游攻略和路线”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我们使用另外的关键词进行提问之后,可以看到,性能和上面的结果基本没什么区别,性能基本差距还是在4倍左右。

AI生图性能测试:

SD 1.5 FP16精度的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通过上面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在Stable Diffusion的FP16精度的测试中,可以看到英特尔B50的性能要大幅领先A1000,不论是总体时长还是总体评分上,都表现出色。

SD XL模型FP16精度测试:

英特尔Arc Pro B50测试结果:

英伟达A1000测试结果:

在SD XL FP16的测试中,可以看到,英特尔Arc Pro B50的平均性能领先英伟达A1000约为1300%,性能差距非常巨大,这同样也是得益于B50拥有16G的大显存,不论是AI运算、本次大模型部署和AI生图上,都拥有非常突出的算力优势。

写在最后:

英特尔Arc Pro B50这款显卡作为一款入门级的工作站显卡,在性能表现上,已经是隔壁英伟达A1000的数倍,结合其349美元的起售价格和70W的功耗,非常适合小型工作站使用。

如果说英特尔锐炫B580系列游戏显卡是主流级别的游戏显卡的一款重磅产品,那么英特尔Arc Pro B50更是在专业显卡领域给予NV挑战,随着AI和内容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家对于专业显卡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这样出色的性能,配合上这么香的价格,在这个价格区间中,英特尔Arc Pro B50基本上市就是C位。

并且经过我们的测试,现阶段针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类软件优化也非常到位,能够为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提供非常不错的性能支持,大大提升效率。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