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机不对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消费者对新名称不知晓、不关心。这就给商家销售这种新命名规范的处理器造成了一定得困难。每卖一个CPU,商家就要和买家介绍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叫BE-2350而不叫4000+。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恐惧感以及对商家的不信任感增加了销售难度。由此导致商家不愿意进货,最终影响了AMD处理器的销量。AMD时下低价销售CPU以谋求扩大市场分额,而新命的命规范在短期内势必会影响AMD CPU的推广。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新名字接受起来需要时间。当然从长久的眼光来看更名对AMD的好处自然更大一些(后文会对AMD更名的好处进行分析)在这个关键时期内AMD如何权衡长期以及短期利益?
五、来自品牌机厂商的阻力
品牌机厂商对于新名称的CPU同样持抵触情绪。因为原有机型的广告宣传已经打出,现在更换名称原有的广告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此外,AMD方面似乎对于变更命名规范后并没有用大量的广告进行宣传。
推广新命名规范难产但不应该是流产
综合前几条来看,AMD方面的暧昧态度是导致新命名规范难产的主要原因。毕竟作为制造商AMD对于变更命名规范还是有决定权的。如果AMD下大气力进行广告投入,并彻底的全线更换新名称也可以像INTEL一样短期内完成更名。但是涉及到利益以及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是AMD不得不慎重考虑。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AMD更名是不可避免的,虽然AMD至今也不承认其命名是针对INTEL产品,但是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的端倪。在K8时代AMD处理器性能优势明显,没有必要做INTEL的追随者。如果这种优势下去,AMD继续使用PR值也没有关系。但是在INTEL酷睿产品强势的今天,继续使用混乱且没有针对意义的PR值就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了。
PR值的混乱
昔日频率=性能的概念深入人心。AMD由于无法跟上INTEL的频率游戏而采用了PR值的曲线救国方式,居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INTEL放弃以频率为命名标准的方式以后,PR值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缺少了和INTEL CPU的针对性让PR值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区分CPU型号,这是AMD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能在名称上压倒INTEL也是一件值得AMD暗爽的事情。同时PR值的混乱也暴露出来。首先速龙、闪龙同PR值的问题让消费者难以简单快速的衡量速龙与闪龙的性能差异。其次如果只看PR值单核心与双核心之间难以区分,更出现了X2 3800+玩游戏没有3800+快的情况。同时还有不同缓存对PR值的影响问题。简单的说,发展到了今日的PR值的已经不足以区分AMD的各种产品。混乱的PR值的不科学性已经影响到了AMD产品的销售。既然PR值已不能再命名上压倒INTEL更无法胜任区分型号与性能的任务,那么AMD变更产品命名规范也就在所难免。
等待时机
从AMD缓慢的推广新命名规范的速度来看,AMD也在等待时机。和INTEL一样,在一款全新的产品里面启用新的命名规范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或许K10就是这个契机吧。